5.《营销-人人都需要的一门课》
作者:郑毓煌
前言
◆ 真正的营销是一个科学、严谨的过程,强调通过科学的理念和方法来吸引与保留顾客,强调顾客价值、满意度、忠诚度。
第一章:营销的本质
什么是营销
◆ 营销的本质是吸引顾客和保留顾客
从好市多的成功秘密看营销的本质
◆ 好市多成功的主要秘密其实很简单,就在于三个关键词:1)优质;2)低价;3)高顾客满意度。
好市多独特的商业模式在于它并不怎么靠货物销售来挣钱,而主要是靠会员费。好市多是仓储式零售超市,所有希望到好市多购物的消费者每年需要交55美元的会员费。当交了55美元年费成为会员之后,消费者的心理就非常的有意思:如果交了会员费后却又不怎么在好市多购物的话,消费者就会感觉自己亏了,而如果经常来好市多购物的话,消费者就会觉得这55美元会员费交得实在是太值了,因为他们只要多买一些优价优质的商品就赚回来了(这和健身房的会员费是否类似?经常去健身的会员会觉得自己赚了)。
营销如何让推销变得多余
◆ 全球管理学鼻祖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曾经对营销下过这样一个非常独特的定义:“营销的目的是为了让推销变得多余。”企业如果实现了高水平的营销,甚至无须广告就可以顾客盈门。
◆ 如果是低水平的营销,就是不对产品本身进行改进,而只是想方设法通过广告来告诉消费者,这款游戏机有多棒。
◆ 真正高水平的营销,是以顾客为中心,洞察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并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进行。
任天堂从顾客的角度来思考,并通过消费者研究发现,大多数家长不愿意购买市面上的游戏机,主要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影响孩子的学习和健康。因而,如果能有一种不影响孩子学习和健康的游戏机,那将是家长渴望的好产品。
通过营销部门与研发部门的密切合作,任天堂开发出了一款既不影响健康也不影响学习的游戏机
营销满足顾客需要
◆ 营销就是在满足顾客需要的同时创造利润
◆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Hierarchy of Needs)理论,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是生理需要(例如温饱)和安全需要,而人类最高级的需要则是自我实现需要
◆ 需要是人心理或者生理上的一种被剥夺感,人们需要一些东西来弥补自己的被剥夺感,而欲望则是满足需要的一种具体产品(服务)形式。
◆ 在经济学意义上,需求就是给定某一种 产品的具体价格之后,会有多少顾客愿意花钱购买你的产品
不管是音乐会、电影,还是电视剧,这些不同的服务形式(欲望),满足的其实都是娱乐的需要。而因为它们价格不同,所以需求也不一样:800元的国家大剧院音乐会因为价格最高需求最低,80元的电影因为价格适中所以需求比较高,免费的电视剧则因为价格最低,所以它的需求最高。
个人笔记:需求是抽象的,欲望是具体的,需求是针对需要和欲望做出产品定了价之后会有多少人愿意购买产品。比如:家庭主妇在换被罩是发现这个过程很繁琐,需要有一种服务或者方式可以减少。他的欲望就是有一种换被罩服务。这时商家针对这个需要制定了一个上门换被罩的服务,在调研之后,定价为每次100元,经过一阵子后发现在需求量并不高。客户觉得这个价格太高了,于是商家将价格改为60元,于是需求量增大,订单量增大。
营销短视症
可口可乐
可口可乐的竞争对手不只是百事可乐,而应该是全世界所有能够解渴的饮料。在中国大陆,它最大的竞争对手就不是百事可乐,而是王老吉和加多宝
柯达
早在1975年,柯达就推出全世界第一个数码相机技术,但是当时的柯达总裁和其他高层管理者都没有意识到数码相机技术的重要性。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当时他们脑袋里都在打着这么一个简单的小算盘,那就是:到底卖什么更挣钱?是数码相机,还是胶卷?
买胶卷所满足的顾客需要到底是什么呢?是留住美好的记忆瞬间。所以任何一种新产品,只要能够达到相同的目的,而且它能够比现有产品更好地满足顾客需要的话,顾客都可能转向这种新产品。
顾客的需要是永恒的,而产品(欲望)总是会被升级换代的。任何一种新产品,只要能够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要,那么它都是有前途的。而旧的产品,不管曾经多么成功、多么辉煌,都有可能被新产品所替代。
摩托罗拉
1973年,摩托罗拉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手机DynaTAC
◆ 对于柯达和摩托罗拉这两家公司,它们的失败都具有极大的讽刺性——导致它们失败的新技术,竟然都是这两家公司自己发明
◆ 由于过分沉浸在过去的成功当中,忽略了顾客真正的需要,忽略了“顾客买企业的产品所满足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这样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才导致了柯达和摩托罗拉始终不愿意投入更大的资源在公司的新产品上,从而最终导致了当竞争对手有了同样的新产品之后,这两家公司曾经成功的旧产品就此被升级换代,再也无法扳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