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无行动,不幸福》
作者:赵昱鲲
序 积极心理学是行动的科学
◆ 行动是一种典型的亲社会特质。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一个健全的人格也离不开在社会生活、社会关系与社会交往中所形成的积极惯性。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行动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跟别人有关的。人类的本质并不只是罗丹在“思想者”雕塑所展现的那样,是整天坐在那里思考的独立生物。相反,人恰恰是一直跟万事万物发生诸多联系的高级生物体。个体的价值很大程度上表现于其在群体中的活动效应是怎样的。正是从这些人际互动中,进化出了人类的很多重要心理效能,比如利他、感恩、合作、竞争,乃至更复杂的道德、意义、价值观等一批人类所特有的高层次品格。
◆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Willian James)才说:“思考是为了行动。”现代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也说:“积极心理学,有一半是在脖子以下。”
◆ 积极心理学的实践更加要求人们在习得科学的积极态度与情绪之外,还要把它们转化成能改变自己人生的一项项具体的行动。
◆ 二千多年前的孔子也早就说过“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敏于事而慎于言”,这就是提倡做事、行动,否定那些“光说不练”“巧言令色”“夸夸其谈”的人
第一章 认识真实的自己
自我的真相
◆ 人们发现必须和别人一起群居生 活和作战,才有更高的生存概率
◆ 所以人类开始从自己入手,通过观察自己,来推测别人的想法。
◆ 每一个人都要在大脑里接收、存储、筛选、加工各种信息,然后根据处理结果,做出决策或行为
◆ 你的自我,其实就是一套强大的心理机制。它一边汇总筛选信息,一边发出指令。而且它会持续不断地和环境磨合,仍然在随着时间继续进化,帮助你更好地处理与自己、与别人、与世界的关系。
◆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自我往往会在三个层面无法及时适应环境的发展变化:
- 第一,生物基因层面;
- 第二,性格基因层面;
- 第三,文化基因层面。
◆ 焦虑本来是人类的一种正常情绪反应,它提醒我们有潜在的坏事可能发生。而且,为了应对不同级别的坏事,我们的焦虑程度是不一样的。
◆ 比如远古时期,如果一个村民在村外看见一只老虎,那么他就会吓得魂飞魄散,赶紧回去通知大家加强警卫,他自己也会一夜不睡,拿着武器守在家人身边。但如果他看到的是一只野猫,就只会皱下眉头,回家把晒在外面的咸鱼肉干收好就可以了。
◆ 所以焦虑是一种能够提醒潜在危险的情绪,焦虑反应比较强的人更容易存活下来。久而久之,这种焦虑反应机制就被写进了基因。当潜在的危机出现时,焦虑感也会随之而来,提示你要准备应对危险了。
◆ 一个人一旦进化出回避型的性格基因后,往往会在长大以后也一样采取回避策略,对人既冷漠又疏离:明明喜欢一个人,却不敢抱有任何期望,不主动建立联系,甚至不敢接受对方的表白,最终会失去机会。
◆ 所以,所谓的“自我”,它其实是一套进化出来的、协调你和外界互动的心理机制。
◆ 自我的进化,包含了三层面重要的基因传承:你身上的生物基因,曾经帮助过几十万年来人类的生存;你身上的性格基因,曾经帮助你在生命最初、最脆弱的阶段求得生存;你身上的文化基因,曾经帮助我们这个文明几千年来的生存。
我们如何变得更好
◆ 自我的进化也是一样的,只有主动去刺激它成长,它才能变得更强大。但怎么刺激呢?就是需要你投入和世界、别人、自己的互动之中,通过处理这三种关系,锻炼自我,进化自我。
◆ 能力感、关爱感、自主感
三大基本心理需求
◆ 能力感指的是,我觉得自己有能力完成某件事情;关爱感指的是,我觉得做某件事情是有别人支持的;自主感指的是,我是自愿地、发自内心地做某件事的。
◆ 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决定论的创始人爱德华·德西(Edward Deci)和理查德·瑞恩(Richard Ryan)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当一个人感到自己有能力完成某件事,并且做这件事的意愿是发自内心的,也有人支持的时候,他就会更愿意去行动。”
能力感
◆ 你的能力感,和你拥有哪些能力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它是一种主观的感受:你感到自己是自信的 、有能力的,你感到自己想去寻找更高级的挑战。
◆ 能力感最大的意义是,它能够推动你去主动接受新的挑战和新的刺激,让自我逐渐走出舒适区,去接受外部世界的充分锻炼
关爱感
◆ 一个女孩子,从小到大妈妈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弟弟身上,几乎所有的关注、爱护都给了弟弟。日子久了,女孩的这种关爱感的缺乏,也导致她在人际相处的过程中手足无措,因为不了解被爱的感觉,所以她不知道如何给予,也不知道如何索取。
◆ 关爱感的缺失让这个姑娘至少在两件事上出现了行为和思维上的偏差。
- 第一,在处理和别人的关系上,她很难相信别人,也很难和别人维系长期且稳定的关系。即使是身边最亲密的人,如家人、男朋友。
- 第二,在衡量自我价值的标准上,她几乎把工作当成了自我唯一的价值来源。
◆ 她内心形成了一套评判标准:人是靠不住的,物质上的、实在的东西成了她安全感的唯一来源。所以当事业和感情出现冲突时,她会选择工作,放弃恋人。
◆ 因为缺失关爱感不是简单地感觉自己缺少了关心和爱护,它其实意味着一个人缺失了人一生中重要的连接感。这种连接感,追溯到一个人的生命初期,就是你能否从看护者那里体验到稳定的关注和回应。
◆ 你的自我其实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从你和别人的关系中来定义。比如,当我思考我是谁时,我的回答首先会是“我是一个中国人”“我是我爸妈的儿子,是我妻子的丈夫,是我孩子的父亲”,然后才是我的兴趣、特长等。几乎没有人会孤立于世界、关系之外来谈论自我
自主感
◆ 因为这种茫然是日积月累渐渐形成的。她告诉我,从小自己就被家里管得特别严,小到和谁家孩子交朋友,大到大学填什么志愿去哪座城市,大大小小的决定都得听父母的。我这才意识到,由于长期迎合别人做决定,她发展出了一个迎合、顺从别人的自我。
◆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她真实感受到的是,自我的内部不融洽、不统一。
◆ 我所谈的自主感,并不是通常说的“自己能做选择、能做主”,而是在做选择、做主的时候,你的自我内部是融洽的,你能感到自己做出的行动反映了内心的愿望,体现了你真正的价值观、意义和兴趣。
◆ 只有自主需求得到了满足,自我才有信心去挑战更艰难的任务
◆ 自我进化的推动力,那就是三种基本心理需求,分别是能力感的需求、关爱感的需求和自主感的需求。
自我的进化需要满足你的能力感需求,当你感受到自己有能力完成某件事时,你会更愿意走出舒适圈,去挑战外部世界中更复杂的难题,把自我推向更强大的等级。
自我的进化也需要满足你的关爱感需求,当你感到跟他人有连接,能够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回应的时候,你会更愿意与他人建立联系,你的自我也在人际关系中得到更深刻的定义。
自我的进化还需要满足你的自主感需求,只有当你感受到的自我是融洽、统一的时候,你才有动力去完全投入一件事情中去,而不是让自我消耗在内耗中。
◆ 自我的进化就像一棵树的成长。在努力向下扎根的同时,也期盼着向上生长。向下扎根是为了保全自己,同 时给向上生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自我进化也是如此,只有当心理需求都得到满足时,我们才能站稳脚跟,才有底气来推动自己向上进化升级。
◆ 对你来说,认识到你过去的心理需求满足了多少,只是自我决定的开始。从现在起,你随时可以有意识地让自己得到更多的自主感、关爱感和能力感,让自我进化到更高的层次。
◆ 记录一下今天你发生的三件好的事情。这些好事可以来自生活里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只要是让你感觉良好,什么都行。
儿时经历真的会影响人一生吗
◆ 其实关键并不在于现在找补,而是要回到人生的早期去追根溯源。它就像是一座冰山,你意识到的只是水面以上的一小部分,而水面以下的潜意识里的想法,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这个根源,就来自我们儿时的经历
◆ 我会借助一个概念来解释关爱感的满足情况如何影响我们的一生,那就是:依恋模式。它是你了解关爱感的窗口。
了解关爱感的窗口:依恋模式
◆ 依恋模式的形成,最早源于一个人的儿时经历。
◆ 一个人刚出生的时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活下来。出于生存本能,婴儿会立刻开始寻找一个可以依靠的对象,不断向这个对象发出信号,比如,哭泣、呼唤、爬 向对方。这个对象通常是妈妈、爸爸,或者其他主要抚养者。婴儿希望通过这些方式来跟他们建立关系,从而获得养育和保护。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和主要抚养者形成的关系,在心理学中就叫作“依恋”。
◆ 比如,有些抚养者准备充分,对孩子关怀又周到,那么孩子只要正常、规律地发出信号就够了,因为他的关爱需求会持续地得到满足
◆ 婴儿和主要抚养者就是通过这样的互动方式慢慢地形成了一个稳定而且长期持续的互动风格,这就是所谓的“依恋模式”
◆ 人类的依恋模式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类:
- 安全型依恋
- 回避型依恋
- 焦虑型依恋
◆ 得到了足够照顾的孩子,更容易形成安全型依恋;而没能够得到好的照顾的孩子,则形成了非安全型依恋。
◆ 那些选择不再哭泣不再期待的孩子,形成回避型依恋模式;那些选择哭得更响、黏得更紧的孩子,形成了焦虑型依恋模式。
◆ 这些依恋模式,虽然基于一个人小时候的经历形成,却会持续影响着我们对待问题的看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
身心记忆对安全型依恋的影响
◆ “父母能够给予孩子的所有东西中最重要的,就是‘被爱的感觉’和‘在家很安全的感觉’,无论世界怎么变化,家里的事情都不会有任何变化。”
◆ 这就是身心记忆的影响,一个人儿时的经历,构成了他认知的基础,他对自我、对人际关系、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都会受 到他小时候关爱感满足程度的影响。
◆ 比如说,有人向自己示好,安全型依恋的人直觉上会优先感受到对方的善意;而回避型依恋的人会优先想要逃避,因为他本能地想保护自己的情感。
◆ 如果我们从小接收到了足够的关爱,我们的身心记忆就会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安全的,不管我做什么样的决定,都会有人支持我,关爱我。
身心记忆对非安全型依恋的影响
◆ 和安全型依恋相比,非安全型依恋的人由于从小缺乏关爱感,所接受的身心记忆也会是不安全的,他们会倾向于认为自己不够好,自己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并不一定有人支持自己,无条件地爱自己。
◆ 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些小时候选择不哭不闹、不期待策略的孩子,当遇到事情的时候,他们的身心记忆会告诉他们:期待爱只能带来失望,父母尚且会辜负自己,其他人就更不会给自己关爱了。
◆ 而那些小时候选择哭得更响、黏得更紧的孩子呢,长大后对外界的态度也是焦虑的
◆ 典型的焦虑型依恋的人,在谈恋爱的时候,总担心自己不够好,担心对方不够真心,所以会和对方反复确认,不停地试探对方。好像关系一旦归于平静,对方就要抛弃自己了一样。
◆ 你的一些直觉反应,其实是受到儿时经历的影响,在潜意识里保护你的情感。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做出改变。
◆ 发起一项叫作“关爱练习”的行动,让你有机会为现在的自己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它一共有三步:
- 第 一步,回想一下最近一年来,你受过的一次委屈、挫折或伤害。
- 第二步,扮演一次安全型的父亲或母亲,把自己当成孩子。
- 第三步,面对这个难过的孩子,你作为一个安全型的父母,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又会对他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为什么会有越需要越远离的心理
◆ 人类的依恋模式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类: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
◆ 中国成年人的依恋模式分布中,安全型在23%~41%之间浮动,非安全型的总数超过一半。也就是说,你每天到公司去上班,见到的10个同事里,就很可能有5个以上是非安全型依恋模式。
回避型依恋的好处
- 第一,很理性。工作、个人生活中的问题处理起来都特别有条理。
- 第二,独立。有一些自己的朋友,但独立性强,别人通常不会讨厌他,他自己能搞定的事也绝不麻烦别人。
- 第三,特别善于自得其乐。不需要黏着谁,自己就能过得挺好。
◆ 理性、独立、自得其乐,这就是回避型依恋者的三个普遍特点。
◆ 父母不但没有意识到他们对自己的关爱不够,还认为“做甩手掌柜”是件光彩的事情,这让小李对父母更加失望了。
◆ 在他的依恋模式里面,包含了太多失望,太多求助无用的情绪记 忆和身体记忆。而他必须反复适应调整,才能在孤立无援的情感世界里活下来。
◆ 最开始提到的那三个回避型依恋的特点,只相信理性、高度独立、自得自乐,其实都是一个人选择了回避策略后所带来的副产品,是他不得已用来保护自己的铠甲。
回避型依恋的坏处
◆ 对方有了更多善意的期待,想为你做点什么的时候,回避型依恋者就立刻紧绷起来,就怕自己万一表现出依赖,对方就会嫌弃自己,同时也怕自己白白期待一场,被对方辜负
◆ 回避型依恋的本质,其实是一个人基于从小积累的失望和不信任,条件反射地使用各种回避策略,好让自己在人际关系中不再期待、不再受伤、不再被羞辱。
比如,在工作关系中,他们倾向于公事公办,避免跟领导或同事产生更深的交情,容易让人留下一种不近人情、高冷的印象;在恋爱中,当喜欢的人向他们示好的时候,会莫名地感到压力,想要排斥,而且越是面对重要的人,越会下意识推远距离,最后索性选择回到单身状态。之所以他们不断地在生活中重复一样的行为模式,追本溯源,其实还是来自回避型依恋模式。
◆ 回避型依恋的人,内心深处一直有两个“不相信”:
- 第一,不相信有人会对盔甲之下的自己给予长期稳定的关爱;
- 第二,不相信自己脱下盔甲之后,还有能力可以日益成长,抵御风浪
◆ 回避型的人,就像一个穿着高级盔甲的战士,防御能力看似极强,但盔甲内部有一个柔软弱小的情绪自我,它一直 没有机会被照看、被喂养,因此也一直没有机会成长壮大。
回避型依恋的改善方法
◆ 修复的关键就在于先接纳盔甲里的自我,接纳自己最真实的情绪感受,接纳自己对爱的需求。
-
第一个方法是,写一下身体信息日记。你可以尝试每天睡前,写一下自己今天的身体信息日记,练习这个过程,就好比你额外创造机会,让那个盔甲里的自我偶尔跳出来,当你对自己的身心反应越来越熟悉,熟悉到能跟场景对应起来的时候,你就会慢慢发现,究竟什么情绪被你忽略过去了
-
*第二个方法是,主动在重要的人面前坦露自我,消化表达真情实感带来的羞耻感受,从习惯性否认对爱的需求中,一点一点地走出来。
在关系中总是患得患失怎么办
◆ 焦虑型依恋模式的人往往会在关系中患得患失,我会和你谈谈焦虑型依恋是怎么患得患失的,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应该如何避免。
焦虑型依恋的人有什么不同
◆ 回避型的人通常觉得别人靠不住,只能靠自己;但焦虑型的人觉得光靠自己肯定不行,还需要别人的情感支持。比如,同样是丢了工作,回避型的人会选择打落牙齿自己吞,自己去寻找解决方案;但焦虑型的人呢,会第一时间找信赖的人倾诉,希望有人陪他渡过这个难关
◆ 回避型能够处理应对事情,但是不太能感受,也很少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而焦虑型特别会感受,表达也很多,只是太容易被感受淹没,以至于没法专心做事
◆ 只要相处的时间长一点,距离近一点,你大概就很容易发现自己身边,哪些人是焦虑型依恋,因为他们特别善于传递情绪感受,就怕周围人错过自己发出的信号。
◆ 正常沟通在他们家会被忽略不计,如果不做点显眼的事情,或者把情绪爆发出来,家里人的注意力永远到不了自己身上。
◆ 焦虑型依恋的人往往是这样,不断地博取关注,试图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关爱。但是归根到底,其实是因为他们小时候没有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
◆ 也正因为这样,焦虑型依恋的人才必须加倍表现,发出比一般人更多的信号,来表达自己对关爱感的诉求。
被焦虑型依恋支配的结果
◆ 在工作中和老板的关系,一个焦虑型依恋的员工,可能本来是佩服老板的,觉得他懂管理,会识人。可是忽然有一天,领导拒绝了他提交的方案或请求,他就立刻觉得被忽视了,后悔自己看错了人。
◆ 焦虑型依恋会对人产生两个重要影响
- 第一,可能把重要的人际关系推向恶性循环。因为从小形成的惯性,焦虑型依恋的人容易 在关系里过度依赖对方、从情感上捆绑对方
- 第二,焦虑型依恋模式也可能会让人的自我评价变低,因为他们把自我评价建立在别人对自己的反应上:“别人怎么评价我?他们会不会抛弃我?”这都会影响他对自己的看法
焦虑型依恋的改变方法
◆ 第一,重新训练自己的理性思维。
前面我说过回避型依恋的人太过理性,压抑真实情感,所以他们要做的是坦露真实感受;而焦虑型正好相反,他们要做的是让洪水般的情绪有个缓冲带
我提供一个心理学练习方法,叫作“情绪按钮”。简单来说,就是当你发现某些情境下你特别容易焦虑的时候,你就按下情绪按钮,及时喊停,找回一些理性的思考空间,觉察情绪背后的真实需求。
◆ 第二个方法,就是跟那些对你来说“有帮助的人”多交流、多相处,重新积累安全、真实的人际体验
所谓“有帮助的人”,可以是你身边任何一个比较接近安全型依恋的人。因为他们通常情绪更平和,人际边界更清晰,多和他们相处,无论是聊天、工作、恋爱,都会有助于积累安全的人际回忆。而且他们还会照亮别人身上一直被自己忽略的优势和力量,这会极大地帮助焦虑型依恋者提升自我价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