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第二章 网络体系结构与分层模型

2.1 网络体系结构的概念

网络体系结构是计算机网络的逻辑结构和设计框架,定义了网络中设备间如何相互通信的规则和协议。它通常通过分层的方式设计,每一层专注于特定的功能,简化了复杂系统的实现和维护。


2.2 OSI参考模型

OSI(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参考模型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一种网络分层设计模型。它将网络通信分为七个独立的层级,每一层完成特定功能并与上下层交互。以下是七个层级的详细说明:

2.2.1 物理层

  • 功能
    • 负责比特流的物理传输,确保数据能够在设备间以电信号、光信号或无线信号的形式传递。
    • 定义硬件接口,包括电气标准、信号类型、传输速率等。
  • 常见设备:网络接口卡、集线器、网线、光纤。
  • 示例协议:IEEE 802.3(以太网)、RS-232。

2.2.2 数据链路层

  • 功能
    • 提供节点间的可靠数据传输。
    • 负责帧的组装和拆解,处理数据链路上的差错检测和纠正。
    • 实现物理地址(如MAC地址)与逻辑地址的映射。
  • 常见设备:交换机、无线接入点。
  • 示例协议:以太网协议、PPP(点对点协议)、HDLC。

2.2.3 网络层

  • 功能
    • 负责跨网络的数据转发与路由选择。
    • 解决异构网络之间的通信问题。
    • 实现逻辑地址(如IP地址)的分配与管理。
  • 常见设备:路由器、防火墙。
  • 示例协议:IP协议(IPv4/IPv6)、ICMP、IGMP。

2.2.4 传输层

  • 功能
    • 提供端到端的数据传输服务,确保数据可靠性和正确性。
    • 管理数据流量控制、差错检测及修复。
    • 支持多种传输模式,如连接型传输(TCP)和无连接型传输(UDP)。
  • 示例协议:TCP(传输控制协议)、UDP(用户数据报协议)。

2.2.5 会话层

  • 功能
    • 管理通信会话,负责会话的建立、维护和终止。
    • 实现会话间的数据同步和检查点恢复功能。
  • 典型应用:远程登录(如SSH)、视频会议、文件传输会话控制。

2.2.6 表示层

  • 功能
    • 负责数据格式的转换、加密与解密、压缩与解压缩。
    • 解决不同主机之间数据表示方式的差异问题。
  • 示例应用:数据加密(如SSL/TLS)、数据格式转换(如JPEG、MP4)。

2.2.7 应用层

  • 功能
    • 为用户提供直接的网络服务接口。
    • 处理用户请求并与下层通信,完成网络应用程序所需的功能。
  • 示例协议: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FTP(文件传输协议)、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2.3 TCP/IP模型

TCP/IP模型是现实中广泛使用的网络协议模型。它包含以下四层:

TCP/IP层次对应OSI层次功能
应用层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提供网络服务,如HTTP、FTP等。
传输层传输层提供端到端通信,如TCP、UDP。
网络层(互联网层)网络层实现数据包的路由与转发,如IP协议。
网络接口层(链路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处理设备间的数据传输,如以太网协议。

2.4 OSI与TCP/IP模型的比较

比较项OSI模型TCP/IP模型
层数7层4层
开发背景理论模型,由ISO制定实用模型,由DARPA制定
适用性通用性强,但实现较少应用广泛,支持现代互联网协议
设计顺序先模型后协议先协议后模型

2.5 分层模型的优点与缺点

2.5.1 优点

  • 模块化设计:每层独立实现,便于理解和开发。
  • 灵活性强:支持协议替换与更新。
  • 标准化:促进厂商间互操作性。
  • 简化问题定位:网络故障易于定位和排查。

2.5.2 缺点

  • 额外开销:每层处理增加了延迟和资源消耗。
  • 不完全符合实际:理论模型与实际实现可能存在偏差。
  • 复杂性:分层设计增加了模型的复杂度。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网络分层模型的基本原理、常见类型及其优缺点,为后续深入探讨具体协议和应用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