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第一章:绪论

1.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

  • 第一代计算机(1940s-1950s):采用电子管作为主要元件,计算速度有限且体积庞大。代表性计算机包括ENIAC(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
  • 第二代计算机(1950s-1960s):采用晶体管,体积较小、速度较快,功耗和故障率降低。
  • 第三代计算机(1960s-1970s):采用集成电路(IC),计算机体积进一步缩小,功能提升。
  • 第四代计算机(1970s-至今):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标志着现代计算机时代。计算机进入个人和家庭,普及率快速提高。

2. 计算机的分类

按功能和用途分类:

  • 数字计算机:处理离散数据,以数字为操作对象(如PC、服务器)。
  • 模拟计算机:处理连续数据,以模拟量为操作对象(如专用控制器)。
  • 混合计算机:同时处理模拟和数字数据,主要用于一些专门科学领域。

按规模分类:

  • 大型计算机:用于复杂、密集计算(如大型数据库管理)。
  • 小型计算机:相对较小、适合中小型业务需求。
  • 微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和嵌入式系统。

3.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计算机系统由硬件系统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 硬件系统: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总线系统。
  • 软件系统:包括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开发工具、数据库管理系统等。

硬件的五大组成部分:

  • 运算器:负责算术和逻辑运算,是CPU的核心部分。
  • 控制器:控制指令的执行,协调各部件的工作。
  • 存储器:用于存储数据和指令,包括主存(RAM、ROM)和辅存(磁盘)。
  • 输入设备:将外部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中(如键盘、鼠标)。
  • 输出设备:将计算机处理后的信息输出到外部(如显示器、打印机)。

4. 冯·诺依曼体系结构

定义: 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提出的计算机设计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存储程序控制,即程序和数据存储在计算机的同一存储器中,按指令顺序逐步执行。

冯·诺依曼体系结构的主要特征:

  • 存储程序控制:程序代码与数据存储在同一存储器,统一管理。
  • 顺序执行:大多数指令按顺序执行,按PC寄存器的指令地址逐步推进。
  • 五大基本部件:冯·诺依曼架构包含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
  • 单一总线:通过总线传输数据,CPU通过总线与存储器及I/O设备进行数据交互。

存储程序控制的优势:

  • 灵活性高:可以方便地修改存储器中的程序和数据,使得计算机适用于各种不同任务。
  • 易于自动化:程序的执行通过控制器自动进行,无需人为干预。

5. 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

计算机系统通常划分为多个层次,每一层次实现一定功能,依赖下层提供服务,并为上层提供接口:

  • 物理层:硬件实现层,如晶体管、二极管等。
  • 微程序层:控制器中的微指令层。
  • 机器语言层:CPU能直接执行的指令层。
  • 操作系统层:操作系统提供的抽象层,提供资源管理。
  • 程序语言层:高级编程语言编写的应用程序层,如C、Java等。
  • 应用层:最终用户与应用程序直接交互的层。

6.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冯·诺依曼体系结构是现代计算机的基础架构。掌握这些知识是学习后续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前提。